希望有更多的人能來一起栽種有機,愛護生命也保護地球。
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
土壤的成份&酸性土壤對植物營養關係說明&土壤pH對植物營養要素之影響&查究好土壞土的線索
*土壤的成份
礦物質
1. 土壤中的礦物質通常是由形成土壤的母質岩石所供應,亦有部份可能是從沉積物中獲得。
2. 主要是母質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後所形成的。
3. 土壤中礦物顆粒大小影響土壤質地、疏水程度和透氣程度。
4. 根據礦物質的體積大小,可以分為下列四種﹕
黏粒 → 顆粒直徑少於0.002毫米 粉砂粒 → 顆粒直徑0.002毫米至0.05毫米
幼砂粒 → 顆粒直徑0.05毫米至0.25毫米
粗砂粒 → 顆粒直徑0.05毫米至2.0毫米
幼砂粒 → 顆粒直徑0.05毫米至0.25毫米
粗砂粒 → 顆粒直徑0.05毫米至2.0毫米
有機物質
1.土壤有機物質包括動植物死亡以後遺留在土壤中的殘體、施入的有機肥料和經過微生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。
2.腐殖質佔土壤中有機物質的70-90%,對土壤的肥力影響很大。
3.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轉化過程主要由微生物負責。微生物將複雜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供植物吸收。
土壤空氣
1.土壤有機物質包括動植物死亡以後遺留在土壤中的殘體、施入的有機肥料和經過微生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質。
2.腐殖質佔土壤中有機物質的70-90%,對土壤的肥力影響很大。
3.土壤中有機物質的轉化過程主要由微生物負責。微生物將複雜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簡單的無機化合物供植物吸收。
土壤水分
1.土壤是一個多孔体,在孔隙裏主要貯存著水分和空氣。土壤中空氣和水分的數量是相對的。雨天時,土壤孔隙大部份為水分所佔據,空氣成份稀少。晴天時,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消耗,空氣成份便增加。
2.土壤中的水分可以分為束縛 水和自由水兩種。束縛水又細分為吸濕水和膜狀水,自由水則分為毛管水和重力水。束縛水是水分受土粒間的吸力所阻,不輕易在土壤中移動。吸濕水是被礦物吸收 的水分,膜狀水是被吸引在土粒間呈薄膜狀的水分。自由水是在土壤中自由移動的水分。正常情況下,水分是受重力作用影響向下移動,稱為重力水。如果在氣候乾 旱地區,蒸蒸率大於下滲率,水分會在泥土中向上移動,稱為毛管水。
3.土壤中的水分移動影響泥土中的養分分佈和土壤的肥力,對植物的生長有很重要的影響
一、何謂酸性土壤:
在土壤中之水溶解部分物質,構成土壤溶液,在土壤溶液中有氫離子(H+)與羥離子(OH-)存在,二者之比例不同,而有不同之酸鹼反應,稱之為土壤反應(Soil Reaction),是土壤極重要的性質,通常以pH值表示之;即pH log[H+],H+濃度大(OH-濃度低),pH值小,土壤呈酸性反應,H+濃度小(OH-濃度高),pH值大,土壤呈鹼性反應,H+與OH-濃度相等時,pH值為7,即土壤呈中性反應。
土壤中的氫離子(H+)存在形態可分二部分,一部分存在於土壤溶液中,稱之為游離酸(活性酸),另一部分吸附在土壤膠體的表面,稱為交換性酸或潛在酸,二者可以互動的,形成動態平衡,當土壤溶液中H+受外界的影響而使濃度增加時,則會有部分H+進入膠體表面成為吸附之H+,反之,土壤溶液H+濃度降低時,膠體表面吸附H+會釋放進入土壤溶液中,此種情形在改良酸性土壤上極具有意義。土壤pH值與酸鹼性等級區分表如后:
pH 範圍
|
土 壤 反 應
|
<4.5
|
極酸性(Extremely acid)
|
4.5-5.0
|
極強酸性(Very strongly acid)
|
5.1-5.5
|
強酸性(Strongly acid)
|
5.6-6.0
|
中酸性(Medium acid)
|
6.1-6.5
|
微酸性(Slightly acid)
|
6.6-7.3
|
中性(Neutral)
|
7.4-7.8
|
弱鹼性(mildly alkaline)
|
7.9-8.4
|
中鹼性(Moderately alkaline)
|
8.5-9.0
|
強鹼性(Strongly alkaline)
|
>9.0
|
極強鹼性(Very strongly alkaline)
|
二、酸性土壤對作物的影響:
作物對土壤酸性之適應:
作物種類不同對土壤酸鹼性之適應能力也各異,作物栽培應擇適合之土壤環境,才能獲得良好的生產,也可增加不良外在條件之抵抗力, 因此,選擇適宜之土壤反應範圍或調整土壤反應,使之適宜作物之需要,是作物栽培上不可或缺的要件,茲將重要作物適宜之土壤pH值範圍列如下表:
主要作物適宜土壤酸鹼度(pH)範圍
作 物
|
最適pH
|
作物
|
最適pH
|
作物
|
最適pH
|
作物
|
最適pH
|
水稻
|
5.0-7.0
|
香蕉
|
6.0-6.7
|
蘭類
|
4.0-5.0
|
甘藍
|
5.5-6.8
|
大麥
|
6.5-8.0
|
柑桔
|
5.2-6.4
|
菊花
|
5.5-6.5
|
白菜
|
5.5-6.8
|
小麥
|
5.5-7.0
|
鳳梨
|
5.0-6.0
|
天竺葵
|
5.0-7.0
|
芹菜
|
5.5-6.8
|
蕎麥
|
5.5-7.0
|
枇杷
|
5.0-6.0
|
非洲菊
|
6.0-7.0
|
韭菜
|
6.0-6.8
|
燕麥
|
5.5-7.5
|
荔枝
|
5.0-6.5
|
秋海棠
|
5.0-7.0
|
大蒜
|
5.5-7.2
|
黑麥
|
5.0-7.0
|
番石榴
|
5.5-6.5
|
翠菊
|
6.0-8.0
|
洋蔥
|
5.5-6.8
|
玉米
|
5.0-7.0
|
釋迦
|
5.5-6.5
|
金魚草
|
6.0-7.5
|
蘆筍
|
6.0-6.8
|
小米
|
5.0-6.5
|
蓮霧
|
5.5-6.5
|
波斯菊
|
5.5-6.5
|
花椰菜
|
5.0-6.8
|
甘藷
|
5.5-7.0
|
芒果
|
5.5-6.5
|
百日草
|
6.0-8.0
|
馬鈴薯
|
6.0-7.0
|
花生
|
5.5-7.0
|
木瓜
|
5.5-6.5
|
三色菫
|
6.0-6.5
|
蘿蔔
|
4.8-5.4
|
蜀黍
|
5.5-7.5
|
楊桃
|
6.0-6.5
|
矮牽牛
|
6.0-7.5
|
胡蘿蔔
|
5.0-6.8
|
大豆
|
5.5-7.0
|
棗
|
5.5-6.5
|
萬壽菊
|
5.5-6.5
|
番茄
|
5.0-6.8
|
紅豆
|
5.0-7.2
|
葡萄
|
6.0-7.4
|
唐菖蒲
|
6.0-7.5
|
草莓
|
5.0-6.8
|
茶
|
4.5-6.0
|
梨
|
5.2-6.1
|
孤挺花
|
5.5-6.5
|
胡瓜
|
5.5-6.8
|
食用甘蔗
|
5.5-7.5
|
桃
|
4.9-6.0
|
美人蕉
|
6.0-7.0
|
洋香瓜
|
5.5-6.8
|
向日葵
|
6.0-7.5
|
李
|
5.0-6.0
|
大岩峒
|
5.0-6.5
|
西瓜
|
5.5-6.8
|
油菜
|
6.0-7.5
|
梅
|
5.0-6.0
|
大理花
|
6.0-8.0
|
西瓜
|
5.5-6.8
|
菸草
|
5.5-7.5
|
蘋果
|
5.5-6.6
|
仙客來
|
5.5-6.5
|
毛豆
|
6.0-6.7
|
蕪菁
|
5.5-6.8
|
柿
|
5.5-6.6
|
風信子
|
6.0-7.5
|
菜豆
|
5.5-6.8
|
甘蔗
|
6.0-8.0
|
栗
|
4.6-5.6
|
火鶴花
|
5.5-6.5
|
豌豆
|
5.5-6.8
|
(二)土壤pH對植物營養要素之影響:
土壤中植物營養要素之存在量與存在型態,均與土壤pH值有密切關係,尤其是營養要素的有效性受pH值之影響至大,茲以下圖表明各種植物營養要素之效率與土壤pH值之關係,圖中線條寬度之大小,表示其效率之大小。
*土壤營養之有效性與土壤PH的關係:
各種元素呈現最大有效性之PH範圍
| |
營養分
|
最適PH值範圍
|
氮(N)
|
5.8~8.0
|
磷(P)
|
6.5~7.5
|
鉀(K)
|
6.0~7.5
|
鈣(Ca)
|
7.0~8.5
|
鎂(Mg)
|
7.0~8.5
|
硫(S)
|
5.0~10.0
|
鐵(Fe)
|
4.0~6.0
|
錳(Mn)
|
5.0~6.5
|
硼(B)
|
5.0~7.0
|
銅(Cu)
|
5.0~7.0
|
鋅(Zn)
|
5.0~7.0
|
鉬(Mo)
|
7.0~10.0
|
●酸性土壤對植物營養關係說明如下:
1. 溶解性鐵、鋁、錳之毒害,土壤酸性愈強則溶解性鐵、鋁、錳愈多,對許多作物造成毒害,也影響作物之生產。
2. 磷的效率低,磷多與鐵、鋁結合形成不溶解性之磷酸鐵與磷酸鋁等化合物,有礙作物對磷之吸收。
3. 有機態氮、磷、硫等元素,不易釋放供作物攝取,因在酸性土壤中微生物分解有機物受阻。
4. 鈣、鉀、鎂要素缺乏,土壤受雨水之淋洗,土壤中鈣、鉀、鎂等元素流失,造成這些元素之缺乏,也影響作物之攝取。
5. 鉬之溶解度低,植物難以攝取利用,對需要鉬之作物容易缺乏。
6. 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分解受阻,如分解有機物之放射菌及細菌、固氮菌、硝化細菌等,其繁殖活性受阻,影響作物之生育及產量。
三、酸性土壤分布:
台灣地區之土壤,受先天成土條件及雨水淋洗,及後天長期集約耕種利用,長期施用化學肥料,工業發展造成酸雨等之影響,除部分之沖積土外,大部分地區土壤屬酸性土壤,依據省農試所於民國四十八年至五十六年採樣
調查,有60 %之農田土壤屬酸性土壤,其中有33 %為強酸性土壤,其pH值在5.5以下,又山坡地土壤受雨水沖刷,土壤中許多鹽基元素流失,除泥岩(青灰岩)及東部海山脈地區外,一般多屬酸性土壤,可見台灣地區酸性土壤之分布相當普遍,又大多數作物適宜的pH值範圍在6.0至7.0之間,顯示酸性土壤之改良對農業生產之重要性。
各項土壤缺點之增進方法及目標
| ||
土壤問題
|
增進之方法
|
目標
|
1.強酸性土壤
|
施用石灰、爐渣、白雲石粉等鹼性或蚵殼質材。以逐年(2至3年)分施為佳.配會有機質材。
|
提高至PH5.6至6.0
|
2.強酸性
強淋溶 (退化)]土壤 |
施用矽酸爐渣,並添施錳之微量元素。鐵錳集積層或沈積層翻起混合表土,並加上述要素及磷。
|
土壤游離Fe(鐵)>1,40Oppm<2 n="" ppm="">2Oppm<350ppm e="">70ppm<30oppm n="">20ppm<2 ppm="" span="">2>30oppm>350ppm>2>
|
3.缺矽土壤
|
施用爐渣
|
提高稻草含SIO2(二氧化矽)27%
|
4. 需添加
有機質之土壤 |
施用堆肥、粗有機質、廄肥、榖殼之等有機肥科,注意保水及土壤構造改良或施用不易分解之泥炭類及樹皮堆肥.可施保土壤有機質之增加及種植綠肥作用。
|
每年每公頃施用有機質2-10噸
|
5.缺乏營養素土壤
|
依試驗結果調整土壤條件後使用缺乏之元素。
|
改善至缺乏症狀消失
|
6.強鹼性土壤
|
施用有機質、硫磺粉、酸性泥炭。
|
調整植行之土壤PH至7.9以下
|
7.砂土
|
依不同性質之砂土改良:
A.施用多量有機質,以改良土壤構造,增加土壤保水力。 B.酸性土另施石灰資材。 C.強鹼性土施用硫磺粉,用量合於收益下.降低pH。 D.如缺微量元素,而有機肥所含微量元素仍不足時.即予補充所需之微量元素。 E.土質地比砂質表土為細者先翻起底土混合.再加施磷肥.如砂質表土厚度大,翻土不經濟時.則於表土下 40公方處.設置適距之暗渠排水,可免多雨之浸水。 F.季風帶砂需增加土壤保水力以有機肥改良表土構造,減少酸或鹼度,或應補充微量元素,設種防風強的高草,田埂植防風樹,設塑膠屏,及增水利等因地制宜之工作。 |
依上述需要之目標相同
|
8.鹽土或鹽類累積
|
以暗管排水或開發水源,每年次以洗鹽,並改種耐鹽作物。
|
1公尺內之土壤電導度在2mmhos/cm以下
|
9.紅壤
|
施用有機質、石灰及含矽資材,重視磷肥.底土打散或深溝施肥。
| |
10.排水不良之土壤
|
以排水工程處理及調整土壤剖面質地次包括簡易暗淺溝及深渠。
|
土層100公分內不能有暫時性之缺氧(<5 span="">5>
|
11.根際土壤密實或有犁底層
|
以化學或物理機械的方法打破密實性,或深溝施肥。
| |
12.淺層土及礫石地
|
放淤、客土、去粗礫,加重有機質,增進保肥及保水能力。
|
表土深度有效土層>15公分
|
主要種植材料的孔隙量之比較
| |||
材料
|
全孔隙率(%)
|
氣相率(%)
|
液相率(%)
|
火山灰土
|
57.0
|
13.1
|
43.9
|
紅土
|
59.9
|
8.4
|
51.0
|
河砂
|
54.5
|
22.0
|
32.0
|
泥炭
|
94.4
|
30.6
|
64.0
|
珍珠石
|
92.4
|
55.6
|
36.0
|
珍珠石、泥炭
等量配合
|
93.4
|
41.9
|
51.0
|
*查究好土壞土的線索:
當我們信口說這是壞土的時候,其實壞在哪裡,原因並不很清楚,而且不知怎樣著手改良才好的情況居多,因此,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土壤在甚麼樣的狀態下,植物的生育會如何地好,或會如何地不好,以做為著手改良之前探索原因的線索。
PH=log/〔H+〕,PH的範圍介於0~12之間,而以7為中性。
PH值愈低時表示土壤膠體中H+濃度愈高。
圖1:土100cc中的土水與空氣的比率
土
|
水
|
空氣
|
均衡的組織比率,
當水多於空氣時植物的生育就不良了
- 取得連結
- X
- 以電子郵件傳送
- 其他應用程式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