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昨天把周婉窈教授用生硬的台語講述的《Lán ê 島嶼.lán ê 歷史》全部聽完,周老師的台語雖然還有進步空間,但是她傾注感情的娓娓訴說,讓人聽了之後,久久都無法從那三十分鐘結界而成的歷史氛圍跟情緒裡面抽離出來。
我小學學長轉貼了這個錄音連結,並且簡單推薦說:
『不同的角度看我們的歷史, 還蠻值得參考一下。』
『不同的角度看我們的歷史, 還蠻值得參考一下。』
我在學長那邊留言,解釋了一下為何現在我們看待台灣史會有「不同角度」?
希望我下面的說明也會讓你對台灣史產生好奇,凡是1990年前出生的人,你所知道的台灣史其實都是過時的,甚至很多是錯誤的,
原因如下:
(1)解嚴以前,台灣史研究停滯了四十幾年,所以很多研究成果跟史料的發表都是解嚴以後的事。這些新的歷史發掘,我們以前都學不到。
最明顯的部份是荷蘭時代,舉個例子就明白了,東印度公司留下的福爾摩莎檔案非常龐大(聽說有幾排書櫃),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部份是『熱蘭遮城日誌』。這部日誌的古荷蘭文整理是從1985出版第一冊到1999年出版第四冊才整理完成,而中文版翻譯也是分年慢慢出版,直到2010年才把第四冊完稿出版。這是發生在八年前的事而已。
『熱蘭遮城日誌』厚厚四大冊,也只是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檔案的其中一部分。四大冊就要花這麼多年去整理翻譯。前面說過還有幾排書櫃的檔案靜靜擺在那邊,等著被發掘。
(2)台灣主體性的觀念一直要到解嚴後才解除禁忌。
台灣主體性的觀念未成熟前,台灣史的研究不僅不受重視,而且是以中國史研究的角度來做的。這樣的心態就會把台灣史侷限在有限的範圍內。
其實台灣從有文字記載到現在,有很多部分是跟支那無關的。
舉個例子來說,濱田彌兵衛事件,牽涉其中的包括有日本人、荷蘭人,以及福爾摩沙原住民,其中就是沒有支那漢人。所以中國史觀點的歷史研究就會把濱田彌兵衛事件給忽略。
但這件事其實是荷蘭台灣史很重要的一頁,不僅能看到台灣很早就有的國際性格,也可以從這事件看到日本人與台灣的關係是發展得很早的。
2015年馬英九政府調整課綱時就打算把濱田彌兵衛事件刪掉。也就是說,他們『再度』認為這件事情不重要。
從台灣的角度來看,這件事情不只是重要,而且是非常重要。但是中國人就是不懂,這關他們什麼事?
從這個例子,就看得出我們以前所學的台灣史角度有多麼被扭曲。
濱田彌兵衛事件有多重要?如果不談這件事,現代人對台灣當時的國際性格的了解,就少了一個比較深入的事件做案例。
最重要的是,跳過濱田彌兵衛事件,你就無法理解為何270年後,日本在朝鮮外海跟清國打仗,事後索賠的條件裡竟然要求永久割讓一個毫不相關、且看起來沒甚麼價值的台灣。
兩國打完架,台灣卻莫名其妙成為祭品,既然當時可以要求割讓遼東半島,怎麼不要求割讓江蘇或浙江或福建或廣東,甚至海南島也可以,為何是台灣,你想過嗎?
當時日本要求割讓遼東半島是有地緣因素,有經濟因素。但是割讓台灣??? 相對於支那內地、台灣是當時的落後地方。日本人腦子進水嗎?我們讀歷史時好像都不覺得哪裡奇怪?
如果不讀濱田彌兵衛事件,不讀牡丹社事件,突然來個馬關條約割台,事情就會很突兀,但是從濱田彌兵衛事件以來,把台灣與日本的關係一路理解下來,馬關條約割台就一點都不奇怪。
在台灣工作多年的英國商人必麒麟,於1898年出版的回憶錄"Pioneering in Formosa"序言裡提到馬關條約割台,他是這樣描述的: 這是日本「經過300年後,第二次佔領這個島嶼」。
很刺激吧,乙未割台,在一個英國人眼裡,是「日本第二次佔領這個島嶼」。
這種台灣史視角,你以前在學校學過嗎?
以上,希望讓大家有興趣重新來學習台灣史。
以後遇到說「戒嚴只實施了百分之幾,對台灣影響不大」的人,你可以請他滾蛋。日本人離台前留下了《熱蘭遮城日誌》大量的手抄稿,以及兩萬多張翻拍照片,放在台灣大學圖書館裡積灰塵、結蛛網。如果不是一個圖書館員的大發熱心,這些資料下場堪虞。那位圖書館員,曹永和先生,自修荷蘭文,(才能看得懂),然後把資料裝訂成24冊。後來官方整理《熱蘭遮城日誌》時如果沒有這些資料幫忙,『熱蘭遮城日誌』可能到現在都還在翻譯中。
補漏: 我上面說 "他們『再度』認為這件事情不重要"。
為何是『再度』,因為現在台南那個「安平古堡」碑,其實是日本人豎立,原本刻著這行字:
為何是『再度』,因為現在台南那個「安平古堡」碑,其實是日本人豎立,原本刻著這行字:
『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趾』
後來國民黨來了以後把字抹掉,改刻成「安平古堡」四字。
必麒麟回憶錄序文截圖在此: 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photo.php?fbid=10215990042197606&set=a.10203712668430935&type=3&theater
周老師講台灣史全部錄音檔連結: http://2018lane.rti.org.tw/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