紀錄用戶分秒足跡的功能,主要來自Google在2009年推出的「Google定位(Google Latitude)」當中的一項分支功能「地點歷史紀錄(Location History Browser)」,也就是現在俗稱的「時間軸(Your Timeline)」。Google定位最初目的是讓用戶可以允許特定的人,追蹤自己的地理位置並將結果呈現在Google Maps上,然而在2013年時Google關閉「Google 定位」保留了「地點歷史紀錄」,用戶可以每天看到自己唯一的時間軸座標,幫助你記下去過的地方、走過的路線。


「地點歷史紀錄」雖然不是使用Android手機必要安裝或設定的功能,但卻左右Google Maps、Google照片、Google Assistant、Google App的功能表現,主要用來協助預測交通狀況、所在地點景點、餐廳推薦等。
為要了解Google究竟透過「地點歷史紀錄」功能蒐集了多少資訊,外媒《Quartz》做了一項實驗,他們使用三星Galaxy S8、Google Pixel 2、Moto Z Droid這三款Android手機,並各自安裝不同的Android軟體版本,在皆不安裝SIM卡的情況下,使用一台行動Wi-Fi分享器連接這三台手機。
經過一段時間的測試後,《Quartz》發現共有以下10項數據會被回傳至Google伺服器:
- 手機認為用戶目前正在從事的活動(例如:走路51%、騎腳踏車4%、軌道運輸3%)
- 大氣壓力
- 是否有連接Wi-Fi
- 連接Wi-Fi的媒體存取控制地址(MAC)
- 附近Wi-Fi熱點訊號強弱的媒體存取控制地址(MAC)
- 附近藍牙訊號的媒體存取控制地址(MAC)
- 手機電量,以及是否正在充電
- 電池的電壓
- 手機GPS座標以及準確性
- GPS海拔準確性
科技便利、個人隱私,數位時代難解的課題
這十項蒐集的數據,程度超乎許多人過去既有的想像,不過Google強調「地點歷史紀錄」是可以手動關閉的,但唯有開啟這項功能,才能享有更高品質的Google服務。
Google發言人表示:「例如你可以收到你每天通勤路線的交通狀況預測、用地點分類來查看照片、接收你目前造訪地點的景點餐廳相關建議,甚至是找回你遺失的手機,用戶是完全可以自行選擇開關歷史地點功能的,你可以隨時選擇編輯、刪除或關閉。」
雖然功能可以關閉,但對於Android用戶來說,等於是把一部分重要的使用體驗作交換,況且Google Maps、Google照片、Google Assistant、Google App這幾項功能都是一般用戶生活當中不可或缺的應用,因此幾乎很難避免。

外媒《Quartz》擔心Google掌握龐大的用戶資訊,會將資料賣給廣告商,甚至未來政府也可能要求存取個人手機資料。不過這也如同目前中國盛行的行動支付一樣,雖然得到了交易的便利,但也讓公司掌握所有人日常消費習慣的軌跡,雖然科技大廠在用戶隱私保護永遠可以做得更好,不過這也正是數位時代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時,所必須交換或犧牲的代價。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