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智慧城市展上,3S Market 看到這些,您看到的呢?
蔡英文總統参觀 2018智慧城市展
立場不同、觀點不同,所看到的面向也就不同。作為一個產業媒體與這個展覽的合作單位,我僅從這樣的角度,對於這個展四天下來的點滴,做一個分享,也請大家指教。
普遍上來說,在這次展覽會場,我所深聊到約 50 幾家廠商,對此次的參觀人潮,和到攤位上探詢的品質,都持很高的滿意度。
先從智慧應用開始談起
全世界在談智慧應用,包括這次的智慧城市展,以及此次大會所規劃智慧醫療、智慧教育、智慧建築,這些所提的「智慧」,到底所指為何?
從 3S Market 的角度來詮釋所謂的智慧,那就是【 AI 】、【大數據】、【雲端運算】為經;再結合【各式感測器+各式網路】、【各式儲存+各式伺服器】、【各式顯示+各種 Output】為緯,在每個應用場域下,所形成的矩陣應用結構(也就是物聯網)。
如果把上述這個矩陣,再套上「全產業結構」,也就是把【產品流】、【資訊數據流】、【服務流】、【價值流】與上述的矩陣應用結構相結合,也就形成了所謂「智慧產業生態」。
我看過德國 Industry 4.0 的英文原文描述,就是在談「全產業結構」,結合矩陣應用的物聯網結構,所帶來下一波產業的發展,很多人就稱之為第四次的產業革命。
所謂「全產業結構」,也就是產業的生態系。所以連提出 Industry 4.0 的德國人,都認為這是個巨大的挑戰,必須二、三十年的改造與發展。
以歐洲人的觀點,Industry 不是只有指工業而已,而是包羅了全產業。但因為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,包括我曾接觸德、法、義的朋友,在聊 Industry 4.0 時,他們的 Industry 觀是全產業的立場,但他們也都一致認為,製造是產業的基礎。
我之所以要把這段前述加進來,在我的觀點上看,舉辦了五年的智慧城市展,今年開始進入到一個成長的起點。如果這展覽的元素,在未來的發展,再加入上面我對智慧應用的描述觀點,如果贊同的朋友,應該就可以期待,智慧城市展未來的發展性。
而我認為更重要的,是我們台灣該如何建構與利用這個平台,連結全產業的力量,重新在國際上,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!我曾經在幾年前撰寫文章分享過,台灣絕對有機會可以辦出好幾個世界首屈一指的展覽,台灣的相關辦展公司必須有這樣的企圖心,我期待、我也相信,智慧城市展將是其中之一。
從展出的產品、系統、解決方案面看
有些人說展出的物聯網架構都大同小異,有人說 AI 都還是小兒科……。這裡頭當然有專家觀點,當然也有毒舌派。就我來看都有道理,但仔細與每一家聊過後,縱使產品、系統、解決方案都大同小異,但面向卻有很大的迴然不同。
農漁業物聯網應用
以農漁業物聯網應用來看,在此次展覽上我接觸了三家。雖然都標榜著水質偵測、土壤濕度、酸鹼值偵測,但是若是再深入詳細探討,各自所使用的技術有很大的不同,而且業務發展的方向,也有很大的差異。這三家公司,我都與他們分別聊了30 分鐘,甚至超過一個鐘頭。
其中都聊到,在目前的推展上他們所碰到的問題,包括使用端對數據如何收集、如何分析這些數據,如何根據這些數據分析的結果,真正提出解決方案。這其中還包括數據從收集到上傳,是要選擇什麼樣的傳輸模式,包括時間、地點等資料的完整性,才能確保資料被有效的管理與運用。
有些資料是必須即時性的收集,並做出即時性自動處理,這就涉及了所謂的霧計算或邊緣計算的範疇;如果是一般性或週期性的資料,就屬於雲計算與大數據應用管理的領域。
事實上,這些過程的複雜度,正是物聯網架構下,目前大家所面臨的課題:使用端對要收集什麼數據模糊;安裝與系統整合規劃業者該用什麼架構沒什麼把握;VAR對所收集到數據能做什麼分析,以及延伸什麼解決方案,並沒有充足的應用領域知識與經驗。
智慧路燈誰家行
我在個人臉書的動態上,提到了智慧路燈。結果還引來一點熱烈的討論。事實上 3S Market 陸續報導探討過智慧路燈。在展場上,我沒細數到底有幾家,臉友說不下十家。若要裝在道路上,智慧路燈能做什麼? 該接什麼網路?似乎到目前在公共應用領域,還沒一個標準與規範。
如果任其野蠻生長,未來如要整合起來,就會碰到像現在如道路監控攝影機ㄧ樣,找不到一個大平台來整合成千上萬的影像資料數據。
室內定位在一步步地發熱
在此次展覽上,大約至少也有十家左右的廠商,訴求室內定位的解決方案或設備展出。室內定位服務這幾年,屢屢在包括資產保全、醫療健康照護、智慧零售,甚至在智慧工廠、智慧物流的應用中被提及。
事實上要很簡要的去介紹室內定位服務不容易,它牽涉到至少幾個前提,包括合適的網路型態選擇、偵測點分布的密度、被偵測對象的特性(人或物),還有做這個室內定位服務的目的是什麼。事實上,室內定位將可能成為,物聯網應用落地的最後一哩路,也就是我在前題描述中,服務流和價值流的入口。
綠智匯聯盟以綠色、永續為主題,表達對居住環境的各種期待
綠智匯聯盟@智慧城市展
在這次我在展覽會場上,大概只有智慧醫療是我沒有去深談的一區外,在展覽第四天下午,我特地去了解綠智匯聯盟專區的展出。這個聯盟結合了無線傳輸的設備商、資訊安全的廠商、建設公司、系統整合商等約十個不同的領域組合而成,以綠色、永續為主題,表達對居住環境的各種關懷,做出今年的呈現。
我很幸運巧遇到這個專區的規劃者許先生,我後來才知道去年我們在上屆的智慧城市展已有聊過。許先生大略向我介紹了他規劃設計的構想,坦白說聆聽之後相當的佩服,在這個以功利為導向的世態中,能以如此人文關懷的角度出發,真的著實令人尊敬。
安控解決方案專區的IoT@Live + 機房設備展示
IoT@Live in 2018 智慧城市展
一群年輕人熱情幹勁,以Network Optix智慧影像平台,結合安葦工業與達運光電所獨自策劃的IoT@Live 專館,加上原本這個專區在一開始規劃,即以「有網路才有智慧」的訴求,構成整個智慧安控專區。IoT@Live 專館的呈現,確實讓整個安全監控的形象,煥然一新。
從智慧城市展看產業面的變化
因為 IoT 的技術應用,其效應已打破了電子科技業的類別分野,同時這電子科技領域可能即將重新融合的局面,也將逐漸滲透,並開始與其他產業開始結合。這也是為什麼在這篇分享的前述,我把 Industry 4.0 的議題帶進來。
IoT 基本上是屬於電子資訊科技領域的,但是過去很多不同產業運作的環節,並未真正的走上所謂的數據資訊整合化。事實上在實體的世界裡,我們很多的設備必須靠電來啟動,而這電在傳輸的部署上,至今至少包含了弱電、網通及機電(或說重電或強電)。
而這些佈線相關業者,過去涇渭分明。但如今因為 IoT 的發展,一些通盤掌握弱電、網通及機電的大整合商,如西門子、通用(或稱奇異)電子等,除自身在發展整合平台外,甚至把手伸入開始在各領域做國際的產業整合,這是國際上很明顯的趨勢,不過台灣在這方面媒體報導的不多。(這部分如讀者想了解,可在3S Market 的 IIoT 工業物聯網標籤搜尋到不少相關報導分享)
技術的跨領域被引用,必然帶來產業生態結構的變化。台灣廠商一直較專注在產品與市場的變化掌握,但對產業生態的變化關注較少,這是必須留意的。而在這次的智慧城市展,把智慧醫療、智慧教育及智慧建築的議題納入,相信將有助於跨領域的整合促進。
從智慧城市展看市場面的變化
上面我提到,我們台灣廠商關注技術、產品、市場,高於對產業生態的關注。或許這是台灣,我們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,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宿命所然。絕大多數的我們,都必須為明天的三餐奮鬥,沒有什麼空間唱高調、做大夢。
但是如果臣服於現狀,不去突破,我們的競爭力會越來越弱。過去我們台灣強於裝配製造,在那美好的六、七、八零年代,創造了舉世稱奇的經濟成就。但如今中國大陸的崛起,今天台灣廠商賣產品的利潤,已經無法撐起企業營運的成本,其中原因之一,是我們大部分還停留在 Top to Down 傳統產品銷售流向的思維。
或許我們該翻轉過來思考,從場域經濟結構作為起點,再把產業生態細結合於場域之中,重新搭建交易與利潤分配模式,或將有益於台灣經濟的發展。
留言
張貼留言